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南宁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共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31日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通讯员李志滨 浏览量:
分享到:0

“今天的研讨会与这批著作的集体亮相正好处在习近平总书记访越归来考察广西后不久,正处于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刻,恰逢其时!”12月28日,作为南宁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指导、南宁师范大学科研管理处主办,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论坛暨《现代壮族壮文文学》等著作研讨会”在我校五合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300余人齐聚一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下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展开研讨,为促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副主任翚永红、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琦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我校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勇主持会议。

研讨会设有四场主题报告,五本著作集体亮相,各位专家针对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挑战各抒己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

“前瞻性、首创性、针对性!”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教授对此次会议的评价。


研讨会现场

四场报告紧扣时代主题,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传统文化观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为题展开报告。她认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紧密相关。民族文学经典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多侧面、多角度的民族发展进程,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历史风貌和共同体意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陆晓芹教授以《壮语文学的书写及其挑战》为题,从壮族文学的整体面貌、书写形态与挑战等三个方面,以及壮族文学的教育教学领域探讨了如何推动壮族壮语文学不断向前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

《广西民族研究》副主编罗柳宁研究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学术期刊发表与咨政报告撰写》为题展开报告。她认为,广大学术界人士可以瞄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文化传播展开学术研究,要积极结合时代需求,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促进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桂秋教授从华夏民族构成与广西世居民族、壮侗语族群文化、苗瑶族群文化及其他世居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广西民族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贡献。

合影留念(高雅雯摄)

五本著作集体亮相,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彰显深邃思想

此次研讨会,主要由我校教师创作的五部学术著作集体亮相,所涉领域与题材多样丰富。

其中,《现代壮族壮文文学》一书通过壮汉双语结合的方式,首次系统梳理与呈现了1957年拼音壮文创制以来六十多年的壮文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程,是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富有启示意义的新成果,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王韬政治变革思想研究——以<循环日报>为中心的考察》则契合纪念《循环日报》创办150周年,以《循环日报》为据,系统研究并阐释了王韬政治变革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并从中管窥彼时对传统与现代、中西思想关系的理解与实践;《文体学视野下的沈璟曲学研究》则从文体学的角度建构了沈璟曲学的理论体系,分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剖析其理论内容,结合明清戏曲史、曲学史给予沈璟曲学思想更准确的历史定位;《越南汉文小说的发生与衍变(14~19世纪)》一书将视线聚焦紧邻广西的越南,探讨了古代越南汉文小说发生与衍变的基本路径,揭示了越南汉文小说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线索”。《南普喜剧研究》将视野回归到南宁本土,首倡了“南普喜剧”这一理论术语,并从发展历程、中坚力量、人物群像、艺术风格、地方文化等维度,对南普喜剧艺术进行了立体多维的研究,揭示了南普喜剧在想象与建构广西(南宁)文化形象上的独特价值。

此次研讨会集体亮相的五部著作

专家学者点评到位精彩,共谋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发展之路

由周飞伶、蒙飞、零兴宁花了10年时间共同编著的《现代壮族壮文文学》在论坛上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希望更多的民族文学作家、爱好者能够阅读此书,有所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翚永红表示,《现代壮族壮文文学》对于广大壮文爱好者了解壮文文学历史、理解壮族文化、研究壮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变‘壮族没有文字’‘壮族没有母语文学’‘壮族没有文化’等偏见,树立壮族共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身着壮族民族服饰参会的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覃祥周认为《现代壮族壮文文学》填补了现代壮族壮文文学与壮文使用情况的编著空白。

广西民族报社原总编辑杨兰桂认为,《现代壮族壮文文学》对壮文文学从体裁、创作者等方面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完整呈现了现代壮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学宝库增添新的色彩。

“为我们壮汉双语专业本科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样本。”广西学校壮汉双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梁春莲表示,该本著作为壮文写作的集大成者,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将纳入到2023年壮汉双语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

此外,石艺的《文体学视野下的沈璟曲学研究》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导黄凤显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认为,吴江派领袖沈璟的研究是一块硬骨头,而这部著作具有填补空白价值和意义。石蓉蓉的《王韬政治变革思想研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研究基础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李志峰、黄铮等的著作则以其独特、细致的选题得到学者们的关注。

“选题新颖,研究扎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导陆晓芹教授认为,这五部著作在选题上结合时代、结合广西,在文献的搜集、整理及阐发上具有较高水平。广西日报社媒体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车欣欣则从媒体人与出版人的视角,指出这五部著作紧扣主题、切中热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建议借助新媒体、大数据等手段以及外部媒体机构平台,采取立体、生动、多样的推广方式,扩大受众面、提升关注度、增强影响力。

圆桌会议现场

70年来,我校始终将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文学院的民俗学是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民族文化传播学已于2021年获得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建设第四批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