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学院活动 > 三下乡 > 正文

【2019新传三下乡】重走红军路第二站:界首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分享到:0

七月的桂林,阴雨连绵,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实践团参观和学习的热情。7月14日上午,为了深刻感悟革命初心,深入感受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这是实践团重走红军路的第二站。

实践团到达时,雨停了,明朗的日光渐渐从云朵里透射下来,红军堂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红军堂两侧是翠绿青葱的银杏和杨柳,蝉鸣声不绝于耳,湘江在门前一如往昔地缓缓流淌着。在堂内陈列着作战图、发报机、煤油灯,红军用过的布衣草鞋干粮袋,枪支弹药冲锋号,这里的陈设仿佛把我们带回到85年前的战火硝烟中。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红军抢渡湘江的情景,一边认真观看墙上突破湘江战役的作战线路图解和历史照片。红军堂详细的史料,使我们对这段艰难的革命岁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红军堂的墙上有一句斩钉截铁的标语,“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这句话出自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合发给红一、红三军团的紧急电报。“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这封紧急电报以无比坚决的语气,激励着红军将士死守阵地,冲锋陷阵。这些振奋人心的话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发扬,始终鲜活充满力量。

参观了红军堂,学生记者陈思迪表示,革命先烈用生命抒写抗战历史,用生命铸造起胜利的大厦。作为青年人,她将继承先辈精神,传承红军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出了红军堂,实践团来到界首古街建成的独特“红军街”。在古街,我们采访到了为游客讲解了三十多年红军事迹的红军堂讲解员岳启海和几位古街的居民。我们围坐在他们身旁,安静专注地倾听他们心目中的红军形象以及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关于红军的故事。

随后,我们有幸拜访了已经九十四岁高龄、一辈子住在古街的马有益老人。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红军来到界首渡口渡江,街上百姓纷纷卸下自家门板,帮助红军搭临时浮桥。老人告诉我们,当时国民党跟百姓说,共产党到了会在镇里烧杀抢掠。红军来到界首之后,不但没有抢老百姓的东西,还主动帮老百姓干家务、干农活,不肯白收百姓送的东西。当时战事紧急,红军就架起老百姓的门板当作浮桥渡过湘江。我们聆听了马有益老人的叙述,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爱护人民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

如今,界首渡口的纪念碑默默矗立在军委纵队曾经渡江的地方,湘江水也依旧缓缓流淌。明媚的阳光下,孩子们在古街的青石板上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这一片宁静详和似乎在告慰85年前英勇捐躯的红军将士。(文/李梦华)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