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院通知 > 正文

学硕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2022)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2日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分享到: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点概况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997年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经过10多年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6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是广西第二个新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予权,并制定201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2019年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2019年和2021年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分别列入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排行榜前50%。

(二)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学习、掌握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热爱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才兼备,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和广西区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新闻研究工作或新闻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备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具有判断新闻价值、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能力等多样性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影视新闻节目制作、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实践业务,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能从事新闻采编制作、媒介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2、学位标准:

1)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但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鼓励和允许学习优秀者提前半年毕业,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是各方面表现优秀者,应提前一年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所在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2)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所有专业要求至少修满36学分(包括公共课、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其他必修环节的学分)。课程安排原则上在一年内修完,不超过第三个学期,第四学期不再安排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除外)。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还需补修课程。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学位论文答辩成绩≥60分,通过毕业答辩,方可申请准予毕业;学位论文答辩成绩≥70分,通过学位答辩,方可申请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的写作、监控和答辩,执行学校相关规定。

(三)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设置计算传播学、新闻传播史、东盟国际传播、广告与品牌传播、民族文化传播五个研究方向,结合区域教学特色和学科前沿。

(四)研究生招生和就业基本情况

2022年招收入校新生23人,均为全日制学生和普通招考学生,通过加大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源基地等方式,本年度生源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其中本科来自“双一流”高校3人。

经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顺利完成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荣获学校2022届考研深造工作进步单位。与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2019级毕业生开展就业推荐书制作等专题培训指导,完成了全体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主动走访南宁、贵港、玉林、梧州等地就业市场,同时邀请企业代表和骨干校友回校交流,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五)师资队伍

学位授权点导师队伍的选聘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南宁师范大学关于印发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审核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和硕士生指导教师申报条件量化指标执行。2022年组织院外及校外专家积极申报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上半年有7位校内教师、3位行业专家申报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形成院内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3人的专任教师队伍,学院共济行业经历教师15人,硕士生导师24人,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位点积极发挥党建的龙头作用,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以抓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为目标,充分利用好党课、团日活动等学习形式,持续推进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和团员重点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和团支部青年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11月成功举办了宣传骨干培训班,邀请6名业界专家给学生做业务培训。顺利举办了“颂民族团结,扬清风正气”第四届师生书画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廉洁教育。

同时夯实基层党团学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组织材料管理,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工作指引,不断提升各党支部支委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2022年,按照学院党委工作部署,上半年发展学生党员59名,下半年党员发展工作也是有序推进。学院分党校举办了第59期和第60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院团委学生会于6月成功召开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四次研究生代表大会,11月启动了“青马”工程培训班培训工作。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

本学位点根据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学位课程、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目前均已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实际过程中落实。

(一)教学和实践工作

本学位点按要求开展研究生教学工作。2021年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工作顺利完成;15名硕士生毕业答辩圆满完成并获得硕士学位;2021年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完成。2021级研究生举办迎新晚会,为学生营造愉快学习氛围。完成了专业实习实施方案修订和学业奖学金评选细则完善。2020级专硕、2019级学硕完成专业实践实习任务。

同时,本学位点导师带领学生在国内外多个重要比赛中获得奖项,其中周飞伶博士带领学生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广西赛区省级选拔赛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个人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郭琳博士带领学生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获省级银奖,在第十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自治区级金奖;徐健博士带领学生团队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获省级铜奖。相较以往,在国家级比赛方面得奖取得更大突破。

本学位点多项课程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徐健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南宁师范大学2022年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学习强国刊播了陈洪波教授的公益慕课《公益广告与社会治理》(上下两集)。陈洪波教授续聘为广西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深入容县、博白开展宣讲活动。

此外,本学位点教育成果进一步与社会接轨学院党委书记陈洪波教授为中国商务部举办、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研修班、广西教育厅骨干校长培训班、为广西财经学院学工辅导员等培训班授课,收获好评。

(二)科研工作

本学位点2022年组织研究生参加“民族节庆与乡村文化伦理重建”等各级各类学术讲座6场,以系列讲座方式开展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本年度邀请行业专家覃彤、刘尊、车欣欣、罗丹丹等,学界知名教授胡翼青、邹振东、玉时阶、孙玮、陈雄章、黄胜敏等为全校师生做讲座。

2022年度,本学位点民族文化传播学参评第四批民族院校特色学科,获得教育厅批复建设。针对此特色学科建设,组织研究生开展“保护·传承·弘扬:非遗传播与研究”系列讲座,邀请了国家级非遗壮锦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自治区级非遗壮族油纸伞代表性传承人韦军民、壮族嘹歌代表性传承人李春建等作了6场线上线下讲座,同时前后带领学生到南丹、贵港、灵山、乐业等地就民族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开展调研。

在学术活动上,6月18日我院举办研究生论坛“新技术与东盟传播研究:挑战·机遇·前瞻”,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兄弟院校领导携研究生出席。同时印制了此次论坛论文集30多册。刘雯博士在第五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上报告论文《以边为媒——越南边民视角下中越周边传播现状和总体特征》,获得十佳论文。学院4名研究生生参加了“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论坛、第二届华夏文明与传播学中国化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并宣读论文,陈洪波教授应邀参加2022年计算广告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多位研究生在学术论坛和会议上进行学术汇报,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在科研发表上,导师和多位研究生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7篇,其中研究生在核心期刊科研发表上取得一定突破,研究生吴涵、兰浩玮和导师徐健在北大核心期刊《青年记者》共同上发表论文《从“身边”到“区域”:微博本地资讯内容生产变迁史(2010-2021)》;研究生吴涵和导师徐健在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拓展版期刊《传媒》上共同发表论文《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导师带领研究生在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论文的成效显现。

在科研机构平台建设上,2022年开始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民族文化传播学”。基于此,本学位点已形成广西大数据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文化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影视与人类学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周边传播研究院、广西“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与国际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等实践教育平台与服务平台、计算传播学创新研究实验室等平台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大数据传播能力提供平台支撑,为民族政策、社会发展和文化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在课题申报上,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申报国家社科、自治区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其中19名教师申报国家社科,4名教师申报自治区社科,1名教师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积极性很高。邀请专家对拟申报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老师进行辅导。最终2项国家科社项目获立项。申报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参评成果19项。最终获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项。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申报2023年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邀请专家对拟申报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老师进行辅导。有1项获得学校的国家社科培育项目立项。截止2022年,近5年,本学位点共计主持14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形成3个自治区级科研团队。主持有3项教改重点项目,10多项其它省级教改项目。近五年,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主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其它省级项目20多项等,教改成果显著。

其中,徐健博士的课题《西南边疆瑶族社交媒介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和铸牢路径研究》和郭琳博士的课题《西南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与效能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进一步取得突破。

(三)“党建+科研”工作

在我院特色的“党建+科研”党支部建设方面,支部努力培育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政治引领凝心铸魂。

一是理论学习,一年来,支部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教育,每月召开支委会,商讨支部党员发展和工作计划;每月举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带领党员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外出调研学习等方式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其中在十月份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支部与院团委联合开展“青春心向党,启航新征程”迎新晚会主题党日活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最新的理论政策呈现在新时代研究生为乡村振兴群策群力的动人故事之中,彰显新时代青年人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决心与力量;同时支部按时按要求进行相关文件和报告的学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年来,共学习上级文件精神10次,开展支部特色读书会9次,支部成员都积极主动学习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开创性的运营党支部读书会公众号,进一步提升理论学习氛围,学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支部着力提倡成员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进行党史和相关理论学习,支部成员认真践行,表现突出;为提升党建工作业务水平,支部支委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培训班,认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努力提升支部党建工作质量。

二是实地调研和实践,一年间,支部成员曾去往南丹县开展调研活动,考察当地乡村振兴工作和非遗传承情况,在南丹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中,支部成员了解到南丹县易地搬迁、同步小康的工作进程;在王尚小学与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交流,观摩少数民族技艺和特色教学模式,在校园活动室中,支部成员参观了少数民族孩子们有关“中国梦”、“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主题的书法作品,充分体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刻意义。

同时,支部始终围绕支部特色抓党建,力求党建科研深度融合。支部始终坚持实行以党支部为依托融合科研团队与双创团队的“1+2”共建模式,把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科研的日常当中。

一是以党建旗帜为引领,激发成员科研热情。支部成员以课题为依托,进行多项学术论坛、征文征稿和外出调研活动。1月,支部开展以“青春虎力助乡村 新媒东风吹新貌”为主题的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征稿活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锻炼调研、采访、写稿能力。6月,支部成员协助完成研究生论坛“新技术与东盟传播研究: 挑战·机遇·前瞻”系列工作;7月,支部面向广西高校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以“探析魅力非遗 接续文化薪火”为主题的非遗调查征稿活动;12月,支部成员前往南丹开展乡村振兴和非遗相关课题调研活动。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取得优异成果,在全年科研活动中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参加6次学术论坛,其中国家级论坛1次;出版1部编著,获1项省级项目立项。支部党员朱彤同志荣获2021-2022学年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优秀研究生;黄一浩同志荣获全区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三等奖。

二是以双创教育为引领,用党建助力乡村振兴。为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倡导,支部党员参与筹办大型公益直播活动,在6月份举办“京东杯”灵山荔枝直播大赛,直播场次达21场,带来了22849的浏览量、409单的成单量和2045斤的销售量,销售总金额达23503.16元,提高了灵山县荔枝的知名度。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支部双创的工作成果,支部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铜奖。

“党建+科研”党支部创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处理好党建和学习科研的关系,把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科研的日常当中。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模式,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党建工作亲和力。一年来,支部积极践行这一方针,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逐步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学生科研的实践之中,着力提升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其他学生工作

本年度完成了《202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了《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和《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逐步实现研究生的规范化管理。

2022年,本学位点依照《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等管理制度,共颁发国家助学金累计61人次,总金额24万元;学业奖学金累计54人次,总金额17.5万元;国家奖学金累计2人次,总金额4万元。


四、学位授权点建设的举措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积极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按照要求组织各党支部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组织开展“寻革命之根,悟理论之魂,传红色基因”微视频系列活动,以党史故事、先进理论知识学习宣讲为主体进行深入学习宣传。倡导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教育,重温革命先烈们的峥嵘岁月和光辉足迹,赢得了师生热烈欢迎。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教育。认真组织各党支部、全体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且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学习分享,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年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3次。突出将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精神摆在首位,系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自治区、教育工委和学校党委的重要文件,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把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2.在线合作,对接社会需求,跨校跨区域跨科共同制定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

(二)定位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

对媒体产业、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展开调查与研究;建立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支持;分析和评估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设施;制定教学计划;为现有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开发新课程;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等。联合学界与业界专家人才,共同组织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建设适用民族地区发展、紧跟时代发展、面向东盟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协同发展平台,打造创意、创新、创业、创作、创造、创见“六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形成解决民族地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共性问题的生态型教学力量。

同时制定智媒时代新闻学人才构成要素。培养学生具备多媒体内容制作、社交媒体管理、数据新闻分析等数字媒体素养;: 培养学生能够融合新闻、传媒、技术、商业等领域知识的跨学科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筑跨院跨校跨区域跨国界的新闻学共同体。

课程区域主要设置跨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领域选修课程。前者包括新闻与传媒基础、数字媒体技术、跨文化沟通、乡村振兴研究;后者包括新闻报道与写作、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乡村媒体管理。充实线上资源库和图书馆,实现跨区互补,通过研讨不断优化课程。同时推进线上线下乡村振兴项目与实践机会。寻求与地方政府、社区的合作,开展乡村振兴项目;与新闻媒体合作,让学生在真实新闻环境中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社区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元宇宙、虚拟仿真等),探索多种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的教师教研模式。整合线上精品课程、学科前沿性研究成果,实现跨院跨校跨区域跨国界的教研资源共享,汇聚教研活动成果和新闻学课程群优质资源,强化产教研融合共通,推动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五、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创新意识不强

理论学习如何创新?这是一个难点。目前,学生们在科研和日常党建学习上存在谈心得体会都是照本宣科,缺乏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经历的问题,容易使得会议往往流于形式,收效不佳。而缺乏创新的理论学习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枯燥、空洞,制度不严,很难激发起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热情。

2、学生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国际化视野。

学生科研团队合作不足和国际化视野不足是当前本学位点学科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缺陷。首先,学生科研团队合作不足是因为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缺乏充分的合作机会和意识。学生可能认为独立研究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实际科研中,合作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传播、不同学科的融合和创新思维的碰撞,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达成。缺乏合作机会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潜力,限制了他们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其次,国际化视野不足表现为学生过于局限于本国或地区的研究,缺乏对国际前沿科研的了解和参与。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缺乏涉及国际研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学生对国际化的需求和机会了解有限。此外,学生可能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使他们对国际会议和国际知名期刊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缺乏积极性。

3、将“党建+科研+双创”的模式持续做深细节有待探究

支部如何突破一直以来形式化的党建思路?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新思路新亮点?如何将这个模式做深做强做实,让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实现有机融合,而不是各一张皮各自奔忙?这里边涉及很多细节的磨合,不同工作的多维多面缝合。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学院科研工作和组织工作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多方面统合,目前存在制度较为粗略、对细节化、个性化问题探究不足,缺乏相应解决措施的问题。

(二)整改措施

1、创新理论学习方法与提高学党员兴趣的综合策略

引导学生党员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和挑战相结合。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寻找相关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引入案例研究和实践分享,让学生党员学习和探讨真实案例。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在科研和党建学习中的实际经验,或者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获得实际经验和启发。进一步将理论学习转变为小组讨论和互动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党员可以共同探讨理论内容,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以促进互动和学习。

此外,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例如组织科研项目、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等。这样,学生党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理论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理论的实际意义。或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来提高学生党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他们可以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并且邀请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来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的理论进展和应用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党员更好地了解前沿知识和研究趋势。最后,进行定期的综合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党员的学习进展和需求,根据反馈调整学习计划和内容,确保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同时使理论学习更具创新性和实际性。在实施这些措施时,需要密切监测学习进展和效果,根据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党员的科研需求和学院的特点。

2、加强学生科研跨学科、跨国别合作交流

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例如,与数学和统计学院建立桥梁,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创新合作,激发同学科研兴趣和热情。同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团队合作,例如,鼓励合作论文的发表、合作科研项目的获得等,以提高合作积极性。导师应扮演积极的鼓励者和支持者,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队,提供支持和指导,推动团队合作的开展。为学生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实验室设施、科研经费等,以促进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

在拓宽国际化视野方面,学院可以积极发挥区域优势,与东盟地区国际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例如交换学生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增加涉及国际研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性问题,培养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提供资金支持,以便他们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和合作,积累国际化学术经验。同时,引进国际导师或合作导师,使学生能够在国际视野下开展科研项目,获得更广泛的学术经验和国际化背景。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科研团队合作不足和国际化视野不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深化党建工作与科研、教学融合

制定明确的党建发展战略,将党建工作融入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战略应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规划。鼓励教师党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为党员提供科研项目的支持,鼓励他们在科研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研成果的党建化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党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性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党组织可以主动关注科研项目进展,通过党员教师的推动,鼓励科研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涉及党建相关主题,如党史研究、党建理论创新等,以提高科研的党建价值。

在学院内部,建立多层次的党组织,包括学院级、科研团队级、课题组级党组织,以确保党建工作覆盖到每个科研和教学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党员教育培训,包括党性教育、法律法规培训、科研伦理教育等,以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设立与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党员教师的党建工作与科研和教学工作相互促进。党建绩效也可以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定期党员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机制,促进党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探讨党建与科研、教学的有机融合之道。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便于党员教师与科研团队共享信息和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实现工作协同和资源共享。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