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学院活动 > 毕业季 > 正文

一名大四学生的奋斗足迹:我一直在努力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分享到:0

 

引言:大学里,很多人迷茫,目标不定,混混沌沌过日子;而她,却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她就是廖艳明,来自桂林,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女生。在高中时,就已经是党员。大一开始到媒体单位实习,成绩从不下班里前三名,曾两次获国家助学奖学金。到大三,区内的媒体单位几乎都混熟了,包括一些国家级的媒体单位。据统计,她的发稿量超过350篇,有单位留她工作,她婉言谢绝了。

 

她到底过着怎样的大学生活,有着怎样的梦想,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跟记者走进她的生活…… 

 

一个飘着雨,还伴着几声雷鸣的晚上,明秀校区足球场上湿漉漉的,记者撑着勉强能容下两个人的蓝色雨伞和她在足球场上,沿着跑道一边走一边聊着她的大学生活。

 

两人沿着跑道走了至少超过15圈,虽然她穿着有四五厘米的高跟鞋,迈的步子较小,但是走起来还是很稳很快,记者脚步不敢慢下来,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讲话,语速很快,有些细节记者需要重复问才记得住。

 

她怀里抱着一份自荐书和一份作品集,是在刚结束的公关课上模拟面试用的,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带过去。这两份材料是她早就做好的,作品集里有她公开发表过的新闻作品,大三时她曾拿着它去面试过,而且还通过了,同去面试的大四同学甚至都没有过,她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考官还质疑一个大三女孩是不是来练胆量的。

 

一定要当记者

 高中毕业时想学的是中文,但语文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她中文不适合她,于是她就选择了和中文有关的专业——新闻学,而且是第一志愿,她认为和文字有关就好。她酷爱文字,当其他同学愤骂自己的专业时,她却很是高兴。

 

“我是那种一认定目标就坚定不移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的人,选择新闻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了日后一定要当记者,当编辑,甚至是更高的职位了!”她如是描述自己的目标。大一时,她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规划,不是不负责地在网上随便抄来应付的。”她曾立下誓言:选择了这个专业,不会依靠后台,要靠自己去打拼实现愿望。母亲曾对她说:“家里没有关系,你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她从小就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到了大学即使其他事情很忙,但是她的学习成绩从没有下过班里的前三名,她是班里的贫困生,她曾两次获得学院的国家助学奖学金。大一之后,她没有再花家里的一分钱。在她所在的班级,她是唯一两次获得这个奖项的学生。

 

三年生活的缩影

 大一,她总共身兼八个职位,包括在学生会、分团委、党支部、社团、班干,“别人在玩游戏、看电影、看电视、谈恋爱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在赶稿或者是在编辑文章,写策划,有时甚至到一两点!”“当时我真的是很累很累!”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大一生活。准备升大二了,她感到特别的迷茫,很多职位的去与留,让她自己很苦恼,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能让自己更好发展的校外媒体——广西校园网。

 

大二时,她更多的走进了社会,同学在学校很难看到她的身影,除了上课时间她在校园,其他业余的时间她全部是在校外实习。她走路特别快,总是在赶时间。她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全宿舍的同学,其他同学也开始到校外实习,去做兼职的同学也回来好好上课和去实习了,现在她们宿舍的同学全部在媒体单位实习。对于她们来说,去找单位实习根本不是问题。

 

她说:“那些认为大学上课没多大意思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我上课从来都是坐在第一排的,如果哪天见我坐在第二排,那是因为第一排坐满人了!”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大三。“在大二的时候没有发现她很强,但是一到大三,她的水平就显示出来了!”这是班上一些同学对她的评价。

 

三年来,她身兼多家媒体的实习记者,已经在广西日报,科技日报,法治快报,广西工人报,广西校园网等媒体单位混熟了。还做了不少名人的专访,与单位领导、被采访者的关系都很好。借着媒体的平台,她多次到外地,到第一线去采访,这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她的能力不断地得到老师、领导的肯定。有次老师直接丢给她一个采访外国人的选题,而且时间还挺紧,她心想:我的英语水平可不是很好啊!怎么办?但是任务都下来了,也只能去了。

 

到达采访地,与英国嘉宾勉强用英语寒暄几句后,面临太多生僻的词语,采访进行不下去了。而那英国人的中文甚至不及她的英文好。最后,在英国嘉宾中国妻子的翻译下,完成了采访。最终,稿件上了《广西日报》教育版的头条,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被采访者还夸赞稿件,说像出自日报一位名家之手。

 

提着心采访叫花子

 “我内心害怕啊,当时!”她右手按住自己的胸口,转身面对记者,提高音量,两次重复这句话。“关注弱势群体,去街边采访叫花子。”当《法制快报》老师给她这个任务时,她的心里就一直很不安。

 

下午给的任务,当天晚上就要完成,而且是独自一人。她本想叫上女同学陪去的,但是又觉得两个女生不安全;再想,要不找个男生吧,但是大晚上的,叫男同学和自己去大街上采访,也不大好意思。最终,她一个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朝阳花园的公车。

 

一下车,人头攒动,晚上的朝阳花园有点黑,街边的叫花子成堆的躺着、坐着,身上的衣服和头发很脏乱的,身边还堆放着杂物。虽然她算是个大胆的人,但看到这里,还是不禁打了个寒颤。后来,她咬咬牙,硬着头皮去采访了! 

 

首先和小孩子套近乎,小孩子还算好讲,接着问大人,先说明自己是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没想到,叫花子听说她是记者时,都挺愿意和她聊。而后,有个蓬头垢面的男人一直盯着她看,看得她浑身发麻,“他说的话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我当时怕都怕死了!他那眼神……”廖艳明对笔者说道。

 

最后,总算是完成了任务,后来与老师合作写出了“情暖流浪乞讨人员系列报道,并得到了领导的好评,还获得2009南宁新闻奖一等奖。“这次的采访对我的心理挑战很大,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关爱这些弱势群体,是媒体的责任,也是记者的义务。”

  

也有脆弱的一面

 她给同学的印象是强悍、能干。但是她也有自己脆弱的一面。

 

她也曾为选实习单位而苦恼。南宁的媒体单位她几乎都去实习过了,继续在里面实习是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她想换个环境。先打电话回家,问家人的意见,再咨询老师,一说到自己烦恼的时候,大家都说让她自己决定!面对这样的无助,听到“你自己决定!”,再加上社会、实习带来的一些压力,以及大家对她的期望,她无助地哭了。

 

“廖艳明,实习的事你还愁什么呀!?”同学们不解地问。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坚强背后的苦楚。

 

“我也想换个环境,去广州日报等一些媒体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实习。”但是考虑到人生地不熟,住宿和资金也是个大问题。最终她的实习志愿写上了中新社,学校有两个名额,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她居其中。

 

“总是呆在一个地方,视野会很狭隘,将来就业也会很局限。”如果有机会,她打算走出广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编辑:韦玲玲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