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学院活动 > 实习专题 > 正文

与名人过招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分享到:0

 

作为一个记者转行的主持人,我有幸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过《明星传真》、《半一个月亮》.《相伴到黎明》《百家文坛》等节目。在这些直播节目中,先后访谈过一百多位著名的学者、导演、演员、作家、画家、主持人、记者等。

 

 

与名人过招

 

    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不想满足于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采访,而是走进名人的精神世界,彼此进行一场真正的对话,那么,首先解名人的语言系统,否则就进不了双方对话的状态;面一旦双方进入对话状态,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言游戏中使用你的所有招了。

    由于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对话主要是以主持人向被采访者提问的方式进行的。在对话中,主持人始终处于动进攻的态势。主持人的提问不仅是把握节目逻辑进程的关键,同时也是调节被采访者的情绪和谈话看图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当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主持人提问是否得当。往往成为访谈节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有名人访谈节日中,由于主持人的提问不到位,得到的回答,不是大间小异,就是不着边际。这种提问的空泛,既表现了主持人对被采访者缺乏了解,也表现了主待人知识的贫乏,语言的干涩和技巧的狭小。所以。谈到主持人在访谈节日中的语言技巧.决不是书“耍嘴皮子”卖弄语汇,而是主持人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语亩智慧的一种得心应手的表现。

    当然,由于每个主持人的风格不同。这种表现的手段或“招数,’也不同。就我个人的休会,在与一些名人过招时,常常采用的是似下一些招数。

    一、先发制人

    比如,访谈李雪奴,我得知池有北京人爱摆谱的毛病。对采访者的提问,他一般不宜直接回答.或者用一些不传递任何信息的话敷衍你。因此,在做他的节目凡是能找到的以往有关他的材料,我都一一收罗在我的案头。别人在采访他时,我只是作壁上观,什么也不说。可是,把他请到直播室,节目一开始,我就单刀宜人:“听人说,你回答问题喜欢打哈哈.所以今天的访谈,我准备一个人说几分钟”如果这还不能激他的谈话的兴奋点。我就大段引述有关他的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观点,然后加一个问号:“是这样的吗?”.这样,他回答也好,不回答也好详细回答也好,简单回答也好,甚至简单到“是、否”来何答,但他的性格、艺术态度和观点。都原原原本本本本显露在听众而前,而这正是我在书目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二、暗渡陈仓

    在名入访谈中,有些涉及比较敏感的间题.像有关个人的情感问题等等,直截了当似有不礼貌之嫌,所以也常用这一招。比如.采访画家丁兆光.据我所知,他的许多创作灵感源于傣族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和主题,而只这和他与一位傣族姑娘有关。因此,如果能够作深入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一画家直接和间接的创作动机。于是我这样问他:“法国画家高更和第一任妻子结婚后不辞而别,去了一个小岛,和一个土著女人结合,并生儿育女.但并不承担对这个女人的基本义务,你对高更的这段情感经历如何看.这和他以后的创作有何关联?”因为是谈高更,所以丁兆光谈得会由且放松,但知就内里的人,一听便朗白。他讲高更,其实也在解构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用以观照的艺术创作。

      三、拍砖引玉

      应该承认,名人访谈节月中被采访的对象,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和创作的领域,都会有独到的见解问题是、主持人抛出去的“砖”,是否能把他们的“玉’引;来。所以,在彼此平等的对话中,“抛砖引玉”不应该是一句谦辞,而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在这里,主持人的每一个提问,也都应该有深刻的观点和见解,使被采访者有一种“棋逢对手”、“酒逢知己”的感觉。比如,在采访陈逸飞谈到有关绘画艺术时,我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你的画,总让人联想到古典主义、印象派风格和趣味,这里是否有某种联系?”“留美多年,你始终保持一贯的写实风格,很少见到现代主义对您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您还没有介人美国当代文化中去?”“在各种国际性的前卫艺术展中,人们没有读到你的名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画家?”“英国的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美国的安迪·沃霍尔和汉森都以各自的方式利用了照片,你的画和照片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让陈逸飞有了一个谈论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以及对国外绘画艺术的研究和看法的机会,而这正是听众想要知道和了解的。

    四、请君入瓮

    有些问题,其答案已成套路,比如,“你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答:“下一部。”“你觉得你的这部作品如何?”答:“人生总是遗憾的,所以它也有许多遗憾。”如果在访谈中非得问这些常规问题,我的做法是对被采访者的回答作某种限制,把套路回答排除在外。比如,采访某作家谈到女性问题时,我问:“女人是什么?”紧接着说:“请不要告诉我,女人是一所学校,或是一本书。”

    五、单刀直入

    有些提问,比如,体现名人某些强烈个性的生活喜好,有关艺术观的是非曲直等等,与其转弯抹角,不如单刀直人,反而更能体现主持人语言的锋芒,更能体现节目的尖锐个性比如,采访陈佩斯,他的光头和他脚上穿的那双布鞋始终引人注目,我问:“留光头的历史有多久了?”他说:“下乡的时候就留了。”我问:“是不是因为怕犯什么错,被人逮住揪你的头发?”他说:“是一种时尚,那时老吵着要打仗,很多男孩子剃光头。”我问:“那次做百花奖司仪你还是穿一双布鞋,是不是觉得挺个性的?”他说:“个性和礼仪应该分开,展现个性可以在银幕上。一次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晚会,我专门花好几千元买了一套西服,当时很心疼。”我说:“很遗憾,在镜头前我也没看出那套西服有什么好。”说完,彼此大笑。去年春节,我在节目中采访丁嘉莉,她刚拍完《骆驼祥子》,于是从装上去的两颗假牙,说到对虎妞这个人物的理解。突然我问:“是丁嘉莉好看,还是斯琴高娃好看?”丁嘉莉便从对斯琴高娃的仰慕,说到斯在银幕上的演技和生活中的光彩,把一个演员对另一个演过同一角色的同行的心里话,都对听众说了出来。还有一次采访一位颇具国际知名度的画家,当我得知他在来不及应付订单的情况下,雇佣了一批画匠按他的风格仿制,然后在成品上签上他的名,送去画廊拍卖。于是我的提问是:“如果(用假设性的虚拟语态,语气加重)你的作品像耐克鞋一样被批量生产,你是否会觉得遗憾?”当然,单刀直人不是不讲礼貌,而是绵里藏针,力求使语言具有幽默感,使被采访者感到尽管问题提得直率,甚至有一种被逼到墙角没有退路的感觉,却丝毫没有不友好的意思。

    六、步步为营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访谈节目中,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一次提问就能得到完整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就应该设置二级提问,甚至三级、四级提问。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问题,更需要像剥笋似的层层展开。当然,许多时候被采访者的谈话,并不是完全按照你预先所设置的提问来展开的,这就需要主持人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材料,随机应变,步步为营,把握节目的逻辑发展,把谈话的主题不断引向更深的层次。

    除此而外,步步为营还是为被采访者设置某种“语言陷阱”的谈话技巧。比如,陈佩斯在被采访中对喜剧的社会功能赞美有加,而且当我问他:“如果你可以获得一种能力,那么你希望获得哪一种能力?”他说:“智慧。因为喜剧太需要智慧了,它不是一般人、一般的智商能够完成的。”抓住这句话,我马上说:“那好,我们就测试一下从事喜剧的人的智慧。假设谋杀一个无辜者能消灭世界上的饥饿,你是否愿意这样做?”陈:“那我就把自己杀了。”问:“你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答:“不,我同样爱自己。”问:“可你为自己选择了死亡。看来一个从事喜剧、非常喜欢喜剧的人,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他会忘记他惯常的喜剧方式。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种事情,它严肃到了不能开玩笑的地步?”答:“没有。”问:“肯定没有?”答:“肯定没有。”问:“那么我能不能把你的回答理解为一种严肃?”答:“是严肃的。”(说完即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语言陷阱)。这样的对话使节目更饶有兴味,并在这种饶有兴味的对话中说出了一个哲理现象:我们总是生活在悖论之中。

    回想这几年,自己每次做完名人访谈节目,几乎都是带着一种疲惫的兴奋感走出直播室的。似乎刚刚经历的不是一次语言的交谈,而是一场思想的“战斗”。面对一个个专家、学者、大师,为了取得与他们平等对话的“权利”,我必须把自己的思维系统和语言系统作不断的提升。这对我的思想、学识、语言等各种文化素养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所以,当我的第一本《与名人约会》出版时,有人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学无止境。这决不是谦虚,而是一种感慨。一个主持人没有丰厚的学养,没有得体、机智、敏感的语言技巧,要把这种谈话节目做得具有某种艺术欣赏性是不可能的。.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