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和体意识 > 正文

八桂边关“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边检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 学习强国 作者: 法治日报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李辉 浏览量:
分享到:0

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1020公里陆地边境线上,壮、汉、瑶、苗、彝等12个民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

近年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扛起维护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全体民警职工将民族团结融入强边固防,与边境辖区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同绘民族团结“石榴红”。

八桂大地,群山如黛,边境地区民族众多、语言多样,如何让边检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广西边检总站的民警以“多学一句方言、多解一件难事”的实际行动,架起警民“连心桥”。

架桥的桩基,需要一锤一锤夯实。2024年9月,崇左市金龙镇双蒙村与敢赛村因历史遗留的山林地界问题再起争端,正当两村群众在山林中争执不下时,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金龙边境派出所民警张幸有及时赶到了现场。

“呗侬(壮语,意为兄弟姐妹),都是自己人,我们坐下来好好谈好不好。”张幸有直接用壮语跟村民沟通起来,引导双方代表来到“呗侬调解室”,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全方位调解。最终双方愿意接受最新勘定的方案,握手言和,并共同栽下“团结树”标记界线。

“我们工作在民族地区,如果不会当地语言真是寸步难行。”金龙边境派出所所长黄民介绍说,该所还因地施策,编写《群众工作手册》,将学习壮语当作派出所“主防”的基本功来推行。

八桂南疆映照着民警与群众的“呗侬”柔情,同样在北部湾畔的京族三岛,法治的种子也以更富韵律的方式生长。

在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京族群众约占边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跨境货,要报关;界碑石,不可搬……”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江平边境派出所创新推出“京语+白话+普通话”三语普法模式,制作《边境法规三字经》短视频,通过京族独弦琴伴奏、京族哈节民俗表演等形式,让普法宣传“入乡随俗”。“民警把法条唱成我们的曲调,听着比鱼露拌饭还入味!”京族老人苏春发笑着说。

近年来,广西边检总站结合边境辖区多民族实际情况,先后组建了“呗侬联防队”“呗侬山歌队”“靖边木兰”女警队等20余支“双语”普法宣传队伍,利用各族语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普法宣传和民族政策系列宣讲,与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守护边境线安宁。

“吴所,我刚散步时,发现边境有可疑人员。”今年2月15日19时许,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岳圩边境派出所所长吴润豪收到了护边员老黄提供的线索。他立即组织民警带领护边员、村干部、治安志愿者等群防力量在边境附近进行拉网式搜捕。历经1个多小时的搜索,在界碑附近的一处草丛里发现了两名非法入境外籍人员。

从发现可疑人员到成功抓获,护边员无处不在,为民警破获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是当地群防群治的一个缩影,体现出群防群治的强大效能。

一直以来,广西边检总站持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管边控边,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让“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网越织越密,筑牢祖国南疆铜墙铁壁。

春日的晨光洒在桂北群山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的早读声穿透薄雾。

曾经,这里79名侗族、苗族学生是英语课的“失语者”。广西边检总站第六批支教民警田园接过支教“接力棒”后,从规范26个英文字母书写起步,利用早读和课后时间强化听说读写,逐渐摸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育接力已持续5年,广西边检总站累计选派39人次赴13所中小学支教,投入200余万元改善教学条件,让山坳里的琅琅书声愈发清亮。

支教是托举雏鹰的翅膀,产业振兴则是筑牢边疆的基石。

在崇左市凭祥市夏石镇,冬瓜基地里正长出绿苗。“2018年以来,我和儿子儿媳都在家门口的冬瓜基地工作,收入稳定,感谢边境派出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白马村57岁的村民韦阿姨在冬瓜基地里面一边栽苗一边说。

为促进兴边富民行动,消除承包土地和灌溉用水的潜在纠纷,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夏石边境派出所提前介入,会同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商讨制定灌溉用水分配表,以免发生用水纠纷。从2017年至今,先后有多家农业公司来到该所辖区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黑皮冬瓜,直接安置上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界碑为证,山海作答。当支教课堂的读书声响彻深山,当跨境园区的机器奏起共富乐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已在八桂边关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赵玥 秦晶

扫一扫,关注微信